10月23日下午,应文学院邀请,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徐志啸在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“如何认识海外汉学”的学术报告。文学院、外国语学院的2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。
徐志啸教授以“何为汉学?”的问题展开,辨析了“汉学”“国学”“中国学”等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、内容及其关系。他指出,狭义的“汉学”一词,原本便是指今天学界常称说的“海外汉学”、“域外汉学”或“西方汉学”等学科,而在经历了欧洲汉学的游记汉学(马可·波罗)、传教士汉学(利玛窦)和专业汉学(高本汉等)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后,汉学(Sinology)学科才真正成立并日趋具备世界影响力。徐教授重点介绍了当代汉学在日本、法国和美国三个地区的发展概况和总体特征,对竹治贞夫、葛兰言、宇文所安等重要汉学学者的研究和成果作了简要的评介。他以梅维衡《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》和宇文所安《剑桥中国文学史》为个案,深入分析了这两部著作的成就和不足。他提出,要重视海外学者的研究眼光、方法和结论, 要做认真客观的辨析与过滤, 取其所长, 弃其所短, 为我所用。最后,徐教授以自己与西方学者交往的经历为例,提出国学研究要有世界胸怀和世界眼光,以专业精神和专精成果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域外学者交流对话,赢得尊重和认可。徐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、见解深刻、事例生动、语言风趣,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在场的师生。报告会结束前,徐教授与同学互动,解答了同学们的相关问题。
在学术报告会之前,徐教授还与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肖为民教授一起,参加了与文学院、信传学院相关学科和专业的教师的座谈会,就专业建设、人才培养、课程教学、学术研究及项目申报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热情指导。
(供稿:文学院)